电视机维修门店_台城维修电视
1.闽林始祖林禄的电视文献片《闽林始祖林禄》
2.衡水衡沧武术艺术学校的校容校貌
3.南京、上海附近的旅游问题
4.决战江南电视剧中玲玲谁扮演
5.南京鸡鸣寺的一副对联
6.电视剧中总演用风筝传消息什么的,历史上确有其事么
南朝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南朝梁
梁武帝过于信奉佛教,曾三次出家为僧,也是颇为的一个皇帝。
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为人节俭,勤政爱民,使得梁朝前期开创盛事,国力胜过逐渐混乱的北魏。鉴于宋齐宗室的,梁武帝对其宗室十分宽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他学问渊博,提倡学术发展,使得南朝教育发达,南朝的文化发展至极致。然而在梁武帝后期,他喜听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由于僧侣道士不用赋税,以致近一半的户口记名其下,国家财政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的宗室及官员贪财奢侈,沉陷在纸醉金迷中而不能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汉化运动后矛盾丛生,国力渐渐输给南朝。至503年始,北魏与梁会战于淮南地区,最后昌义之、曹景宗、韦叡在锺离之役大败北魏军。至此梁武帝有意北伐,但范围不出淮南地区。于516年寿阳之役击溃北魏军后因损失过大暂停北伐,至十年后才夺下寿阳。
梁武帝喜用降将,以期不劳而获。 北魏发生六镇之乱时,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北魏北海王元颢北返继位。当时的北魏主力尚在河北关中一带平叛,陈庆之与元颢攻至洛阳,但因孤军无援,北魏军主力又回师洛阳,最后失败。
东西魏时期,东魏将侯景受东魏及西魏逼迫投奔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东魏。但在梁军战败后,梁武帝意图送还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后举兵叛变,南攻建康,史称侯景之乱 。梁将萧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之后各地虽有勤王之师,但皆观望。侯景闻知勤王师后一度和谈,但最后叛约并攻陷台城。建康沦陷后他江南世族,为南朝政治带来毁灭性打击。梁武帝最后饿死,侯景先后立杀梁简文帝萧纲及萧栋,最后篡位,建国汉。但是侯景势力仅在江东一带,湖广、四川一带依旧由梁室掌控,只是各军互相牵制,不愿讨伐。之后由广州太守陈霸先率军与湘东王绎派遣的王僧辩合进攻灭侯景。
湘东王绎于江陵继位,为梁元帝。之后据守益州的武陵王纪称帝并攻击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武陵王纪后为西魏攻灭,益州亦被夺走。次年,萧詧引西魏军趁机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西魏立他为魁儡,史称西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晋安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而后北齐迎萧渊明南下,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事而迎立为梁帝。陈霸先于是率军杀王僧辩,复立梁敬帝,之后陆续击溃北齐南侵及王僧辩余党,专政梁廷。最后于557年篡位,建国号为大陈 改元永定,史称陈武帝,梁亡。
闽林始祖林禄的电视文献片《闽林始祖林禄》
众所周知二战中奥地利是最早被纳粹德国占领与吞并的国家.也是被纳粹最早荼毒的民族之一!有数十万奥地利的年轻人被迫充当了纳粹的炮灰.死在异国他乡.奥地利这个国家可以说是悲惨之极.直到1945年才被苏联军队解放! 但是战争结束后,首任奥地利总统卡尔.伦纳尔却出人意料的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奥地利虽然是二战的受害国,却也是纳粹德国帮凶国.我们决不推托责任.奥地利要向在奥地利被占领期间被的犹太人和其它被奥地利所伤害的国家和人民道歉.并做出力所能及的赔偿. 当这个老人发表了这个举世瞩目的演说后,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被感动了.但是奥地利从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尊重.奥地利的人民也被称为"有良心的民族". 当我头一次看到这个资料的时候我被深深的感动了! 但是在东方与我们中国相连的二个国家,却另我觉的深深的不齿.它们就是XX与朝鲜!朝鲜被日本占领了半个世纪很令人同情.朝鲜人也受到压迫.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成立两个新的国家.它们在60年的岁月中取得了不小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并且它们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和野心也大为增强.二战纪念日与国庆日的时候它们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对自己也是对其它国家说,我们是二战的"受害者",是被"奴役"过民族.所以我们"有权利"向其它的国家提出要求.其中又以XX最为嚣张.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与XX的官员和一些民间人士有所接触.在谈论到二战中朝鲜与日本的关系时.他们总是异口同声的表示:我们朝鲜人是日本对外侵略的"最大"受害者.我们一直没有"放弃"抵抗.我们在战争中"破坏"日本很多的工业设备,我们对"结束二战"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是当我问道"朝鲜人在日本殖民中国东北的时候,却是最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比日本人还要热心.以及在日本军队中的XX士兵人数和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些人却往往是把话题岔开,或者说我不太了解这个方面的事情.到这样的时候我与他们的谈话总是进行不下去了。 是XX人真的不知道这方面的历史么?还是他们在有意回避些什么呢?在XX期间我经常去一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查找一些于我工作有关的资料,我很惊讶的发现,在XX的图书馆里有很多在日本军队里当过兵XX人写的回忆录.以及一些学者对XX人在3.40年代殖民中国东北所写的书.而且在街面上的书店里这样的书并不少见.因为我的外语不是朝鲜文.所以我借了几本拿回酒店让我的同事看看里面写的内容.他看了后就对我说了一句话:XX人的历史观可以与日本人并驾齐驱! 在这里我只写我所知道的一些历史事实,二战中日本侵华军队(陆军)有128万人.东北70万华北华南58万人.在东南亚有日军(陆军)56万人.总数184万.朝鲜人在日军中服役的有42万,在中国的有35万.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这个比例!根据战后查获日军挡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兵力紧张,有大量的朝鲜人自愿参加日军.(不是强抓,否则以1:10计算,需要4万日军看守.这是日军难以承受的)!日本从1931--1945年向中国东北殖民130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大家不知道的是.从1931起陆续的有90万朝鲜人也紧跟着日本人的屁股殖民中国各地.(因为政治原因,准确从未对外发表过.)日本1937年至1945年实行积极鼓励朝鲜人移民东北的政策.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朝鲜人已经完全成为了日本人的忠实走狗.利用朝鲜移民加强粮食生产,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并且镇压中国百姓的反抗. 在的时候有5支日军因为"作战勇敢"受到日本国王的奖励.其中一个就是完全由3万朝鲜人组成的"鲜人部队".XX人很喜欢说朝鲜族在中国的抗联军队如何重要,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我对XX人说"抗联最强盛的时候有40万之众,朝鲜族人数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也没有超过4千人.直到的时候才有不少朝鲜"移民"为了留在中国东北参加解放军,人数也只有5万.后来他们大部分成了北朝鲜的第一支正规军. 日本宣布投降后,有不下10万计的朝鲜人以各种形式自杀,按常理国家自由,民族解放.人们应该欢欣鼓舞才对.但是在一个美军记者看来.1945年的朝鲜半岛到处是哭泣,哀号,自杀.有如世界末日一般.他在日记中写到:我来到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在这里我看不见一丝被解放的高兴气息.却犹如置身在日本一般,处处是哀号,哭泣,自杀. XX人你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你们口口声声说自己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但是儒家最珍视的礼仪廉耻,忠孝节义!却在你们这个不知廉耻,毫无信义的民族身上看不到一丝踪迹.一个民族想让人尊敬并不能靠篡改历史所获得,向奥地利学习吧!这是我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你们的规劝! 清末开始,觊觎东北的日本人开始向东北进行大规模渗透和殖民,在9.18东北沦陷后更是达到高峰。而要进行殖民最重要的就是移民,尤其初期日本在华人员多数是军人,日常统治和管理也需要人!但限于日本本国自然状况,也是因路途遥远和经费等问题,所以从日本本土不可能调来足够的人手,于是,日本就从当时早就与日本“合并”的朝鲜半岛征调大量的朝鲜/韩国人来华,这些朝鲜韩国人在接受了所谓“日韩同祖” 的教育后,来华后开始为虎作伥。但是日本人对朝鲜/韩国人根本不信任,所以这些朝鲜警察手里没有任何武器,还不如中国的伪警察,伪警察还发一根警棍呢。无奈之下,这些二鬼子就用朝鲜妇女洗衣服的洗衣棒当打人的武器。由于这些二鬼子比日本人还凶,所以老百姓背地叫他们“高丽棒子”。那些朝鲜韩国警察,就随身带根棒子,稍见国人不顺眼,就用棒子一顿毒打。已经无法算清当年多少国人惨死于韩国人的棒下。无奈之余,国人背后把他们称做“高丽棒子”! 日本关东军中有一只主要由朝鲜籍士兵组成的部队——间岛特设队,是镇压中朝两国抗日活动的秘密部队 。在侵占中国东三省和朝鲜之后,关东军在东北集结重兵,时刻准备南下入侵中国关内,北上入侵苏联。日本长期学习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特别是关东军深谙“以夷制夷”的谋略,他们一方面在占领区内大肆掠夺当地人民财产;另一方面又强行征召被侵略国人民入伍,或收买各国败类,为日本的侵略活动充当炮灰。 从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之日起,日本人就开始强征朝鲜人加入日军,根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二战中,朝籍日军共有24万之多,其中2万多人战死。朝籍日军主要在关东军中服役。例如早期的关东军朝鲜混成旅团,就在日军的命令下,参加了进攻中国抗日名将马占山的“江桥战役”。而驻守中苏边境的关东军江原道大队,因士兵全部来自朝鲜江原道才得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些朝籍士兵又随关东军主力一同被调往太平洋地区与美国作战。 此外,日本还秘密组建了一支由朝鲜籍士兵组成的特殊部队——间岛特设队,专门从事情报、破坏等秘密活动。该部队成立于1938年9月,约有300人。为加强对外籍士兵的控制,关东军要求外籍部队的指挥官必须要由日本人担任。按照这一惯例,间岛特设队队长由日本人担任,下级军官则可吸收朝鲜人参加,但士兵全部是朝鲜人。间岛特设队成立后,专门从事镇压朝鲜的反日斗争,也参与破坏中国东北抗联的抗日行动。日本投降后,这支部队被解散,成员大都回国,其中一些人加入了韩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继续与朝鲜为敌。 战后因为“针对虐杀·虐待俘虏及一般市民的“通常的战争犯罪”而作为“原日本兵”受到审判、被定为乙级战犯有148名朝鲜人,其中23人被处 。 朝鲜/韩国亡国五十年,既少有游击队的反抗,也没有大规模的,95%的韩国人改了日本姓,说日本话,二十年代起更是大量踊跃加入日本军队,在中国罪行累累. 举一例,1937年南京城因中华门城墙守城士兵打磕睡被日军攻破,第一个登城即是高丽联队( 此记载于日本12年出版的 <三光作战> 为日本侵华老兵从中国归还者协会老兵集体写作) 90年代初曾听南京某老职工亲口说日军进城后第一个开始的就是高丽联队,而且手段最为凶残, 很多, 老职工在37年南京城破时为日军所抓,因年幼,才十余岁而保住了命, 被迫在日军中烧火倒茶两年有余,学会不少日语。记者访他的时候,他极其痛恨朝鲜韩国人,反复说:高丽棒子坏透了.高丽棒子坏透了! 在的时候有5支日军因为"作战勇敢"受到日本国王的奖励.其中一个就是完全由3万朝鲜人组成的"鲜人部队".韩国人很喜欢说朝鲜族在中国的抗联军队如何重要,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我对韩国人说"抗联最强盛的时候有40万之众,朝鲜族人数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也没有超过4千人.直到的时候才有不少朝鲜"移民"为了留在中国东北参加解放军,人数也只有5万.后来他们大部分成了北朝鲜的第一支正规军. 日本宣布投降后,有不下10万计的朝鲜人以各种形式自杀,按常理国家自由,民族解放.人们应该欢欣鼓舞才对.但是在一个美军记者看来.1945年的朝鲜半岛到处是哭泣,哀号,自杀.有如世界末日一般.他在日记中写到:我来到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在这里我看不见一丝被解放的高兴气息.却犹如置身在日本一般,处处是哀号,哭泣,自杀.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事情的全部,借用静jing22学姐和“11394476学长”的会回答来说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朝鲜也用很多坚贞不屈的仁人志士,抗争不惜,为了民族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安重根在哈尔滨击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及在我国东北抗联中的鲜人师.著名的八女投江中就有朝鲜族女战士....有金日成.等及现在的领导之一南勇的父亲等一大批志士,还有许多朝鲜人参加了中国的革命和后来的抗日战争
衡水衡沧武术艺术学校的校容校貌
大型系列电视文献片《中华林氏人文史纲》之闽林始祖林禄。
公元307年,太始祖比干公殉国1300多年之后的西晋末年,他留下这支血脉的又一个家族的祖孙三人成了辅佐皇室的重臣。
他们是:比干公第46世孙林礼。官为主薄,后授太子太傅。
林礼之子林颖。西晋建兴三年(315年),为徐州别驾,后任黄门侍郎。
林颖之子林禄,字世荫,生于晋太康十年(289年)。晋惠帝时(290—306年)为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镇守下邳。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随琅琊王移镇建邺(今南京市),任给事中、黄门侍郎。之后,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晋安郡王。
东晋泰宁三年,晋明帝命林禄镇守晋安郡。他举家迁居晋安,至此,他成为林氏入闽的开宗始祖。
他先后辅佐了五位东晋的皇帝——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
他在东晋时期经历了哪些重大的战争?
他在历次战争和叛乱中有着怎样的功绩?
他在林氏迁徙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他的陵园在风水学上有着怎样的?
他的后裔们——闽南林氏又是如何成为遍布天下的一支名门望族?
大型系列电视文献片《中华林氏人文史纲》之 闽林始祖林禄
上 集
《半生戎马倥偬》
(征求意见稿)
撰稿 黄河清
这是一个动荡而混乱的朝代。
著名历史学家尚钺在《中国历史纲要》中有过这样一段准确的描述:“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普遍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致使骨肉相卖,甚至互相啖食。但统治阶级仍赋敛如故。在此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晋惠帝以来,北方的民众大量地离弃乡土,逃亡四方——他们主要是向南方迁徙。特别是在山东、山西及中原地区,情形最为严重,存留本乡的汉人,不满二万户。北方人口在迅速减少,顿呈虚弱现象。”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武装的掘起,不断掠扰边境,迫使西晋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断的南移。
外景主持人出镜解说:(背景为情境再现画面)这是一支迁徙的队伍。在这支队伍里,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既有皇宫大臣,也有士卒小吏。社会的动荡,皇室的混乱,使得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自北向南迁徙。
在这支迁徙的队伍里,就有林氏的后人们。
西晋时期,林姓已传到第46世林礼。林礼,字元副,西晋时为主薄,后授太子太傅,林礼率领子孙跟随西晋的南移,从山东济南,徙迁至下邳(今江苏省下邳县)梓桐乡。林礼只有一个儿子林颖。西晋建兴三年(315年),林颖为徐州别驾,后任黄门侍郎。建兴四年愍帝司马邺投降刘曜后,林颖随东晋元帝南渡寓居江左。至此,林姓完成了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南迁。
西晋末年,中原板荡。西晋黄门侍郎林颖不得不离开故土,来到曾经任职的徐州(今江苏)居住下来,后来因长子林懋出任下邳郡(江苏睢阳西北)太守,又随他迁徙下邳郡。林懋任满之后,时局已经十分动荡,便在郡中梓桐乡定居。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
外景主持人出镜解说:(背景为邳州市郊)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大型系列电视文献片《闽林始祖林禄》的摄制组来到了位于江苏西北部的邳州市,凭吊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战死的英雄,寻找闽林始祖林禄公当年的遗迹。
邳州在历史上称为下邳,在西晋末年和东晋处,成为晋王朝南迁建康(南京)的一个战略上的要塞,由于当时以林礼为主的林氏家族与皇室关系亲近,所以,这里理应成了林氏南迁的第一个落脚之处——下邳。
烽烟早已熄灭,战火也已不再。唯有祖宗的履历镌刻在林氏后裔的心上,印刷在为数不多的史书之中。
根据史料和文献上对林禄的记载,这一时期的林禄,任琅琊王府参军。琅琊王是司马睿的封号。他当时是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琅琊是地名,在今山东的南部。林禄当时为琅琊王的参军。参军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参谋身份。而他的父亲林颖,则为徐州别驾,也就是说,在公元307年至317年的这十年间,林颖、林禄父子二人同在辅佐琅琊王,那位即将成为东晋皇帝的司马睿。
为了了解林禄所处的年代,我们就不得不将“永嘉之乱”做一简要的描述:
永嘉之乱是指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故事。东晋初年,发生的八王之乱,加之天灾连年,社会动荡,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了山西的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死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司马睿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主要有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迁都至江东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称东晋。这一时期,林禄公随司马睿征战于沙场,辅佐于左右,深得司马睿的重用和赏识。
在此期间,即公元311年至315年,林禄参加了王敦讨伐杜弢的战争。
王敦在晋惠帝时,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出为广武将军、青州刺史。晋怀帝时为扬州刺史。晋元帝司马睿召其为扬州刺史,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
杜弢,西晋蜀郡成都人,字景文。曾举秀才,任醴陵令。永嘉五年(311),流亡荆、湘二州的巴蜀流民四、五万人起义,推他为首领,攻下长沙和湘州大部地区。
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四月,杜弢起义军攻长沙(今属湖南)。永嘉六年(312年),晋荆州刺史王澄屡攻杜弢,均被起义军击败。晋琅琊王司马睿遣晋征讨都督王敦遣武昌太守陶侃共同镇压杜弢起义军,王敦进屯豫章(今江西南昌)为诸军后援。建兴元年(313年)八月,杜弢围周颉于浔水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陶侃使明威将军朱伺救援,杜弢退保冷口(今湖北蕲春县西南蕲州镇东南)。陶侃随即又遣朱伺迎击杜弢,于赴武昌之路,大破义军,杜弢撤归长沙。建兴二年(314年)三月,杜弢部将王真袭陶侃于林障(今湖北汉阳县东北汉江南岸),王敦命陶侃撤往滠中(今湖北孝感、黄陂二县以南)。再次击败杜弢军。建兴三年(315年)二月,王敦命陶侃、甘卓等进攻杜弢,前后数十战,起义军伤亡甚大,杜弢向司马睿请降,司马睿任命其为巴东监军。然而晋军诸将依旧不断进攻,杜弢不胜愤怒,杀晋前南海太守王运,重新起义。八月,陶侃与杜弢相攻,杜弢部将王真阵前投降,起义军溃散,杜弢逃走,死于途中。陶侃与南平太守应詹进占长沙。历时四年的杜弢流民起义终于失败。
林禄在当时的职务是晋元帝司马睿身边的一名参谋,在长达数年的永嘉之乱和从王敦讨杜韬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中,此后,林禄公镇守江苏下邳,当时,他的父亲林颖时任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一个侍从皇帝,传达诏命,负责掌管机密文件的职务。这期间,父子二人一直供职于晋元帝司马睿的身边,直至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公元322年,司马睿病逝。在司马睿在位的六年间,林禄的职务也从给事中升迁到黄门侍郎。
三年后,晋明帝泰宁三年(公元325年),林禄公诏归,奉命敕守晋安郡,迁家居晋安,是为开闽林姓的 始祖。这是林氏家族的第二次南迁。当时的禄公勤勉忠厚,体恤民情,爱护百姓,兢兢业业地为造福一方百姓而操劳。然而,两年后,公元327年,东晋历史上发生了苏峻、祖约叛乱,此次叛乱的首领苏峻、祖约扬言攻陷京都,推翻晋室王朝。已经在晋安任职的林禄公再次奉命讨伐。
要了解林禄公在东晋历史上的功绩和建树,我们就有必要将苏峻、祖约叛乱做一简要的叙述:
外景主持人出镜解说:(背景为安徽和县长江边上)苏峻、祖约之乱是发生在东晋成帝时的一次大规模叛乱。
苏峻先后为东晋淮陵内史和兰陵相。
祖约曾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
苏峻、祖约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统流民之帅。
晋成帝既立之后,苏峻恃功骄溢,目无朝廷。而朝廷内争中失势的一些大臣又多与苏峻勾结。咸和二年(327),苏峻联结祖约,举兵反晋。咸和三年正月,苏峻率大军两万,自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渡过长江,东进至建康附近,连败晋兵,进入台城。苏峻以远在寿春的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自为骠骑将军。
此后数月,战局呈相持状态。苏峻自淮水(今江苏秦淮河)上游通向东方的破冈渎为交通线,军事上略居优势。七月,祖约在寿春被后赵军攻击,溃败至历阳。九月,晋军发起攻击,致使苏峻军粮草匮乏。晋军将领陶侃率部拼杀,苏峻坠马身亡。
咸和四年正月,晋军攻历阳,祖约北逃,后为石勒所杀。二月,晋军收复失地,斩苏逸,晋成帝脱险。苏峻诸将或死或降。
苏峻、祖约之乱,起于咸和二年冬,止于咸和四年春,历时一年有余,影响深远。平乱之后,晋王朝在京口、广陵一代逐步建立一支支持建康、控制流民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威慑力量,成为稳定东晋政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后东晋至孝武帝时为止,士族内争在方式上有所顾忌,不敢轻动干戈,因而东晋得以免除内战达七十年之久。
外景主持人出镜解说:(背景为再现画面的回放)之所以我们要再现东晋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战争场面,是由于史料中只记载了闽林始祖林禄公奉命参与了这几次战争。而在战争中林禄公的功绩和建树却很少提及。那么,我们就利用有限的史料来创设一种影像的再现情境,使人物在此情境中得到具化和立体。在叙述这位林氏的先人时,我们将不同的史料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佐证,在史料的鉴别中得出对林禄公的科学的解释,进而使这些理解在史学研究的框架之下,达到遵循史学研究的规范和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公元307年的西晋末年至公元328年的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林禄公为了匡扶晋室,历经了五胡乱花,永嘉之乱,从王敦讨伐杜韬,以及平定苏峻、祖约叛乱的逐次战争。他的职务也分别从参军,一直做到招远将军、散骑常侍中,给事中而升迁到黄门侍郎。这是一个步步高升的台阶,无疑,这种升迁的背后,必将是以战功做为坚实的依据。在对林禄公生平的梳理和东晋王朝重大战争的描述之中,林禄公在历史上的功绩逐渐清晰起来。对晋朝的五任皇帝,可谓忠心耿耿;在历次征战中,可谓战功赫赫。尽管历史文献中对林禄公的种种业绩只有寥寥几笔,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林禄公和林氏的太始祖一样,同样是一位在历史上彪炳千秋的先人,是值得全球林氏后裔自豪和骄傲的闽林始祖。
林禄公奉命平定苏峻、祖约叛乱之后,重新回到了晋王朝为他奉命敕守的晋安郡,那一年,是公元328年,禄公41岁。从此,这位林氏先人在这片丰腴富饶的土地上安居下来,直到公元356年辞世的将近30年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那么,作为闽林的开山鼻祖,作为朝廷命官,他在任期间,对林氏家族的南迁,对南下灾民的关照,对林氏家族的繁衍生息,以及他安息的那方宝地又是有着怎样的,他的子孙们又是怎样地发展和壮大起来,他的后人们又有哪些人在历史上有着可歌可泣的事迹呢?敬请关注《中华林氏人文史纲》之《闽林始祖林禄》下集——《一支名门望族》
南京、上海附近的旅游问题
衡水艺术学校坐落在衡水市面上红旗南大街头2018号,是我省唯一的一所正规化,封闭式专业性中专艺术学校校长于一九九七年创建了衡沧武术学校晋升为衡沧中专艺术学校.该校设有教学楼,宿舍楼,餐厅,训练厅,锅炉房,微机室,语音室,沐浴室条件优越,室内公寓化,师资力量雄厚. 该校设有中专课程,学制三年,按国家材讲课.
(1)表演班,主要课程,表演,台词,形体,声乐,影评赏析,艺术品概论等.
(2)广播电视编导:主要课程:传播学,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作品分析,电视节目制作等.
(3)摄影与摄像:主要课程:美术基础,美术欣赏,照明技术,技术与技巧等.
(4)播音与主持艺术: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5)散打与跆拳道貌岸然班:搏击,拳击,擒拿格斗及防身术.
(6)物技班:拳械组合,跌,扑,滚,翻,武打反应,(徒手对打及器械对打),弹床,威哑(空中动作)以上课程均为两年理论,一年实践,面向社会招生,凡具有初中文化的应届或往届生均可报名.全部住院读,不放,文武兼修,进行强化训练.在样学员曾参了**<<背水一战>><<安东与少林小子>>,电视剧<<济公>>,少奇同志过渭水情深深雨蒙蒙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三部刺虎倚天屠龙记机灵小不懂笑傲江湖双龙传大宋-新狸猫换太子天下第一媒,欢天喜地七仙女匾城小子风林格秦王李世民等三十几部剧作品并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受到界的公认和好评.. 《机灵小不懂》《情深深雨蒙蒙》《济公》《台城1923》《三挺机枪的故事》《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多部电视、**。
武术顾问:吴樾。中国武打明星,优秀演员吴樾担任本校武术顾问。 凡在本校毕业完成学业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中等艺术学校合格毕业证,百分百包分配。
决战江南电视剧中玲玲谁扮演
明孝陵
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独龙阜北依钟山主峰,林壑幽深,紫气蒸腾,云霭山色,变幻无穷,自古就有“发地多奇岭,千云非一状”的说法。山南是开阔的平原和幽渺的前湖,阳光融融,和风习习,生机勃勃。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确堪称是风水宝地。
明孝陵 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到永乐十一年整个陵园建筑才告结束,前后历时32年,动用10万军工。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明孝陵 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
海底世界
落于南京市风景秀丽的中山陵梅花山旁。是融科普教育、观赏为一体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工程。
南京 海底世界 有近200余种,10000多尾海洋生物。主要由大厅、电脑教室、亭廊、热带雨林展示区、海豹表演馆、企鹅馆、触摸池、海底隧道、人鲨共舞表演区、海底以及新开的海豚馆等部分组成。
南京 海底世界 向游人展示了中国水族馆的发展过程,从中国古代的宫廷式水族缸到模拟自然的热带雨林,可以欣赏到那色泽鲜艳、体形娇小的珊瑚鱼与淡水热带鱼。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丛林,大树参天,鸟叫雷鸣,五彩缤纷的各种热带造景配上那些亚马逊河的贵客,全部展现在游客们的面前。而从南美洲秘鲁远道而来的贵客洪氏环企鹅个个精神抖擞,恭候您的到来。大海的潮起潮落在海边形成了一些浅水塘,那里生活着无数的小生命,在这里您可以亲身感受海的氛围。踏上自动平梯呈现您眼前的是南京海底世界的精华--海底隧道,全长74米,180度的环绕亚克力玻璃让您领略到海洋的博大,是它孕育着奇妙无比的各种生命。重达200多斤的大海龟,3米多长的鲨鱼,直径1米多的魟鱼等等从您头上休闲自在的游过,个个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使游客流连忘返,目不暇接。表演区惊心动魄的人鲨共舞表演更是紧张刺激。
南京海底世界海豚馆是华东地区最大最先进的海洋剧场,建筑的顶棚用透明玻璃封顶,阳光透过玻璃直射水面。整个海豚馆,舞台、演出池与观众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华东地区 独一无二 的海洋主题剧场。
红山森林动物园
位于南京城北东井亭,面积达83公顷。园内山峦叠翠,动物笼养放养相结合,并增添了许多惊险有趣的动物表演,呈现一派城市森林 动物园 的独特风貌。
红山森林动物园 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动物种群,种类达200多种,如东北虎、袋鼠、河鹿、小熊猫、孔雀、狮子等。园内珍稀动物则有白老虎、亚洲象、大熊猫、海豹、黑猩猩、黑天鹅、丹顶鹤等。动物场馆面积大,设施完备,笼养与放养相结合,既有利于保护动物,又便于游客观览。
鸟类是 红山森林动物园 内最早放养的野生动物,主要品种有灰喜鹊、兰喜鹊、山斑鸠、黑斑鸠、白头翁、鹦鹉等20多种,园内林木葱葱,绿草成荫,是野生鸟类栖息、繁殖的理想之地。
红山森林动物园内地形起伏,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园内有大红山、小红山、放牛山诸山峰,最高海拔81.8米。园内植物丰富,从蕨类植物到高大乔木共有400多种,绿化覆盖率达85%以上,其中雪松、银杏、白玉兰、香樟、水杉、红枫等构成了郁郁葱葱的山地园林风景,形成了森林 动物园 的独特风貌。园内有较大面积由山地汇水而形成的水面,略施人工修葺,成为水禽栖息的良好场所。
>> 南京栖霞山
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拨286米,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古迹名胜很多,她的深秋红叶,特别是2000年发现的“东飞天”石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 舍利塔 ,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每至深秋南京
钟楼人都会举家游览,这些年经过精心培育,“飘红”期延长到每年的12月中旬,游人出游观赏红叶更自由了。
主要景点:明镜湖、栖霞寺、千佛岩、枫岭区等。
>> 中山陵风景区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中山陵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中山陵依山而筑,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谒陵至此,“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萦绕耳畔。墓室踞广场高差70米,拾级而上,高山仰止之情顿生。
祭堂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高29米,长30米,宽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音乐台在 中山广场 南面。舞台面积近250平方米,台后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宽16.7米,具有汇聚声音的功能。台前有弯月状莲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观众席,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
藏经楼地处中山陵东面密林高阜,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藏经楼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现辟为孙中山的经典菱处,还展出奉安大典珍贵史料。
光化亭是陵区最精美的一座纪念性建筑物。亭为八角形,重檐飞角,全部用花岗石构建,不用一钉一木,设计与建造匠心独运,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
>> 紫金山
古名金陵山,汉时称钟山,东晋时因山顶紫色面岩袒露,阳光一照就显出紫色光彩,城中望去,如紫气祥云,故又名紫金山。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出使东吴,观南京山川形势时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真山之气势,“虎踞龙盘”一语而概之。它东西长约7.4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方圆2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68米,为南京群山之首。这里有参天的松柏,巍峨的峰峦,绿海茫茫,山川秀丽,春夏可踏青、避暑,亦可登高赏梅,是南京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 总统府
位于长江路292号,这里原是天王府,晚清又将这里重建为两江总督衙门。天王府西花园的西侧有幢西式平房,原系清末两江总督端方的私人花厅,共7间。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就将此作为总统办公室和会议室。西花园东北侧的一座中式楼房,后称“中山堂”,是孙中山先生的卧室、餐室和浴室,楼下是警卫人员的住房。国民党统治时期,天朝宫殿一度成为蒋介石的办公处,末期改为 总统府 。在后面建造了一座子超楼,蒋介石在二楼119房间办公,副总统李宗仁在对面118房间办公,三楼会议厅是当时举行会议的所在。
>> 死难同胞纪念馆
坐落在南京江东门的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所在地,曾是侵华日军集体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为悼念遇难同胞,南京人民于1985年修建了纪念馆,1995年又进行扩建。该馆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物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该馆共分为外景展区、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个部分。外景展区由群雕、立雕、浮雕、标志碑、纪念碑、诗碑、赎罪碑、枯树、断垣残壁、遇难者名单墙、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和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建筑风格。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内,陈列着建馆时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大的铁证。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视等现代陈列手段,再现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该馆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与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玄武湖
位于南京市东北城墙外,由玄武门和解放门与市区相连。它在六朝以前称桑泊,晋朝时称北湖,是训练水军的场所。历史上除了训练水军之外,它一直是帝王大臣们的游乐地,1909年辟为公园。当时称元武湖公园,还曾称五洲公园、后湖等。
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长约10公里,占地面积437公顷,水面约368公顷。湖中有五洲,即环洲、樱洲、梁洲、翠洲、菱洲,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洲之间有桥堤相通,便于游览。水陆游览都很方便。梁洲开辟最早,为湖区风景最佳处。湖水深度不超过2米,湖内养鱼,并种植荷花,夏秋两季,水面一片碧绿,粉红色荷花掩映其中,满湖清香,景色迷人。
湖内的5个洲各有特色。先说环洲,环洲像两条巨大的手臂从南北两边伸向湖中拥抱着樱洲。环洲正对玄武门的拐角处有一座山,山旁有两块形状奇特的太湖石,一块形似观音,一块形似童子,名为童子拜观音。环洲的特色是沿湖岸一排排亭亭玉立的垂柳,清风拂过,婆娑飘舞,独具风韵,使人驻足。此景名为“玄武烟柳”。
樱洲上有500米长的曲折游廊,廊北有喇嘛庙一座,庙旁有七层宝塔,塔名为“诺那”。此洲广植樱桃树,近年又引种樱花,名种繁多,每年四月洲上一片灿烂,稍遇风雨便落英缤纷,迷人之极。此景名为“樱洲花海”。
由环洲向北过芳桥就是梁洲,洲东北有两层方型古建筑一座,名览胜楼。楼北边有一平台,四周有铁栏杆围护,是古时点将台。楼西有友谊厅、闻鸡亭、湖神庙等建筑。该洲西北角是一个古典园林式花坛,由黄石叠砌而成,坛间有雨花石铺成的曲折小路,闻鸡亭即在花坛边。东南隅是一座色泽淡雅、设计颇具特色的两层建筑——白苑餐厅,每日供应湖中鲜活鱼餐、鱼宴。此洲的特色是菊、桂二美,每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沁人心脾;菊花争妍,令人目迷,此景称“梁洲秋菊”。
从梁洲向东过翠桥即到翠洲,该洲有露天剧场、翠洲舞台、翠虹厅等建筑。其特色为树多僻静,那巨伞般的雪松,宝塔形的松柏与成片的竹林,十分幽静,是情侣们的乐园,此景称“翠洲云树”。如今在旭桥南面水上仿傣族风情筑起了一座水寨,名“绿漪小榭”,由20余间小竹屋组成,各屋间有竹桥相连,游人坐在屋中或品茗、或进餐、或弈棋、或高歌,如在舟中,情趣独特。
从环洲向东过菱桥可达菱洲,洲上有动物园。园内伺养着大熊猫、长颈鹿等珍稀动物数十种。该洲紧临钟山,钟山宛如游龙,气势雄伟,山顶常有紫金色云霞缭绕,从菱洲观赏千变万化的紫金云霞,神秘莫测,故称“菱洲山岚”。
近年 玄武湖公园 引进了许多大型项目为游人助兴,如玄武门右侧是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跑马场,该场马匹驯服,骑行时有骑兵退伍军人随后保护,保证游客安全。左侧有湖上观光列车向北绕过梁洲、环洲、樱洲、菱洲,直抵台菱堤。台菱堤西侧还有高尔夫球俱乐部和标准网球场。
>> 秦淮河
发源自漂水东庐山与句容华山,自东向西,潺潺地淌过南京市区的南部,又沿着石城的西北注入长江。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古名“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秦淮河的南京城内河段便是著名的“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的地方。其两岸优美古朴的风光,众多的人文胜迹无不体现了金陵古城的古老风貌。
泛舟秦淮河上,尽可一饱秦淮风情。两岸的建筑,最古久的可上溯至晋朝,游人但见民居密集,商市林立。船公、船娘们身着古装,摇撸掌篙,一尽游客们的雅兴。两岸之间,京剧、歌舞、配乐之声此起彼伏,河中彩灯盏盏,溢彩流金,令人不禁忆起朱自清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篇。
>> 燕子矶
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在南京北郊观音门外。是岩山东北的一支。海拔只有36米。矶石北面,东北和西北三面悬绝于江,只有南面于江岸陆地毗连。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远望若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燕子矶总扼大江,地势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矶是观赏江景的最佳去处。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西面长江大桥如彩虹横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当空,江面波光粼粼,江帆点点。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曾在此赋诗。矶顶现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燕子矶”三个大字,背面刻着这位万岁爷所题的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林相凿久相安。”
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游记中称为岩山12洞,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头台洞距燕子矶约1公里,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观音洞与之毗邻。其他诸洞景观亦大同小异。
>> 夫子庙
始建于宋,位于市中心偏南,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是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人们通常所说的夫子庙,实际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主大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占地甚广,南临秦淮北岸,从文德桥到利涉桥,东起姚家巷,西界四福巷,北凭建康路东段。古代房舍历遭毁损,各代又兴修扩建,重楼叠阁,富丽堂皇,到清末民初,殿字结构和布局,仍为东南各省之冠。今天我们所见的夫子庙建筑,一部分为清末重建,一部分为近年重建。其主体依山面池(伴池),外环“万仞宫墙”,东西坊门所刻“德配天地”和“道贯古今”为曾国藩手迹。正门叫棂星门,后为大成门。过大成门到大成殿,是专门祭祝孔子之处,东西有配殿和长廊。往后为崇圣殿,结构高大,过去是历代先贤祠。崇圣殿后为治山。山上有顾亭林饲。山顶上有敬一亭,可远眺钟山雄姿,近俯夫子庙全景。清末所建江宁府学在夫子庙之东,现大部分建筑已毁。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这里举行夫子庙灯会,热闹非常。1985年,修复了夫子庙古建筑群。还改建了夫子庙一带的市容,许多商店、餐馆、小吃店门面都改建成明清风格,并将临河的贡院街一带建成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业街;夫子庙即恢复了旧观,又展现了新容。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 江南贡院 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此处可游览1小时。
>> 舍利塔
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 舍利塔 ,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磐。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面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鸡鸣寺
又称古 鸡鸣寺 ,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笼山东接 九华山 ,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山清水秀,风景绮丽。 鸡鸣寺 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同泰寺与台城(宫城)隔路相对,整个寺院依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盛极一时,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由于皇帝的尊崇,同泰寺俨然如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天望高僧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
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说法讲经,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莽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梁大同三年(538年),同泰寺浮图因雷击起火,酿成寺内大火,这座庞大的寺院只有瑞仪和柏堂两个大殿幸存,其余皆化为灰烬。
“侯景之乱”后,同泰寺荒芜多年,直至922年杨吴时,才又在同泰寺故址建台城千佛院。南唐时称净居寺,建有涵虚阁,后又改称圆寂寺。至宋代又分其半地置法宝寺。至明初时,这里只有一座小小的普济禅师庙。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兴建寺院,尽拆故宇旧屋,加以拓展扩建,题额为“鸡鸣寺”。后经宣德、成化年间的扩建和弘治年间为时六年的大修,寺院规模扩大到占地一古余亩,常住寺僧有百余人之多。寺院依山而建,别具风格,共建有殿堂楼阁、台房宇达三十余座,远远望去,俨然一华丽祗园。
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早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年间重修,仅有房屋十余间,中间是小院,前面是正殿。至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趣的是,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鸡鸣寺从今又称为观音阁、观音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又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
1958年鸡鸣寺改为尼众道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鸡鸣寺遭到严重破坏。1983年,在方丈宗诚法师领导下重建鸡鸣寺。
寺庙修复了头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豁蒙楼、景阳楼、韦殿、弥勒殿、志公台、念佛堂、药师佛塔、藏经楼、法堂、客堂、至今早等,1985年鸡鸣寺即重新对外开放,随后又逐步修了大山门、毗卢宝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自开放以来,鸡鸣寺沟通了与港台以及海外佛教界的联系,常有佛教使吞访问该寺,交流佛教文化,增进彼此了解。
修复后的鸡鸣寺幽净古朴,焕然一新。由鸡鸣寺路左侧循石级缓步而上,一座黄墙洞门迎面而立,洞门正中“古鸡鸣寺”,四个金字熠熠生辉,这就是鸡鸣寺山门。步入山门,左为施食台(志公台)。由施食台往前为弥勒殿,其上为大雄宝殿和观音楼,殿内供奉着两尊由泰国赠送的释迦牟尼和观音馏金铜坐像,并新塑了观音应身像三十二尊,供奉于殿内。
大雄宝殿之东为凭虚阁遗址,西为塔院。塔院内全部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艺,青石铺设地面,一座七层八面的药师佛塔拔地而起。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身建有内梯外廊,宏丽壮观,映带霞辉。此塔被称为消灾延寿的药师佛塔,含国泰民安和为香客、游人消灾延寿的祝祷之意。宝塔南面正门上额题“药师佛塔”四个大字。北门门额上镌刻有“国泰民安”匾额。塔内供奉有药师佛铜佛像一座,此像原供奉于北京 雍和宫 ,12年送给南京灵谷寺,灵谷寺维修时,将该佛像暂存市文管会,宝塔建成后,又从文管会迎奉于塔内。塔内每层中间还有四个佛龛,为明代金丝楠木雕,原为北京旧物,每个龛内供奉有一尊捕木的药师佛像。
观音楼左侧为豁蒙楼,楼甚轩敞。豁蒙楼东即为景阳楼。这两座名楼为供人凭栏远眺之处,今已分别辟为茶座和素餐馆,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使游客得以一面品茗就餐,一面临窗赏景,情景至雅。
鸡鸣寺集山、水、林、寺于一体,环境十分幽雅。宝刹庄严,铜佛闪耀,寺内楼阁参差,殿宇辉煌,浮图耸空,香火缭绕,游客不绝。佛殿建筑精美佛像庄严;宏观则山明水秀寺优美浓荫碧翠留人步;登宏塔而俯瞰则群峰拱挹;烟岚蓊郁。东抗钟阜,西接北极,下瞰台城,俯临玄武,山色湖光,湖中枭雁,历历可数。每当春秋之交,仁立塔上,放目远眺,荷花万顷,红绿相间,如汉宫晚妆,美不胜收。
南京鸡鸣寺的一副对联
曲双双 饰演 郑玲玲
曲双双,出生于山东烟台,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2011年7月主演建党献礼**《台城1923》 ;8月参演古装剧《大舜》 。2012年凭借主演热血励志**《跑出一片天》入围上海国际**节传媒大奖最佳新人女主角 。2014年7月主演青春励志剧《骄阳似我》 ;9月参演古装历史剧《解忧公主》 。2015年7月主演舞台剧《滚蛋吧!肿瘤君》 ;8月参演抗战剧《铁在烧》。
电视剧中总演用风筝传消息什么的,历史上确有其事么
鸡鸣寺楹联
〖鸡鸣寺〗 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山青水秀,风景绮丽。鸡鸣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同泰寺与台城(宫城)隔路相对,整个寺院依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盛极一时,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由于皇帝的尊祟,同泰寺俨然如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天望高僧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说法讲经,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莽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梁大同三年(538年),同泰寺浮图因雷击起火,酿成寺内大火,这座庞大的寺院只有瑞仪和柏堂两个大殿幸存,其余皆化为灰烬。“侯景之乱”后,同泰寺荒芜多年,直至922年杨吴时,才又在同泰寺故址建台城千佛院。南唐时称净居寺,建有涵虚阁,后又改称圆寂寺。至宋代又分其半地置法宝寺。至明初时,这里只有一座小小的普济禅师庙。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兴建寺院,尽拆故宇旧屋,加以拓展扩建,题额为“鸡鸣寺”。后经宣德、成化年间的扩建和弘治年间为时六年的大修,寺院规模扩大到占地一古余亩,常住寺僧有百余人之多。寺院依山而建,别具风格,共建有殿堂楼阁、台房宇达三十余座,远远望去,俨然一华丽祗园。1958年鸡鸣寺改为尼众道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鸡鸣寺遭到严重破坏。19年,为了保护名胜古迹,落实宗教政策,决定重建鸡鸣寺1983年以来,在方丈宗诚法师领导卞。寺庙修复了头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豁蒙楼、景阳楼、韦殿、弥勒殿、志公台、念佛堂、药师佛塔、藏经楼、法堂、客堂、至今早等,1985年鸡呜寺即重新对外开放,随后又逐步修了大山门、毗卢宝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自开放以来,鸡鸣寺沟通了与港台以及海外佛教界的联系,常有佛教使吞访问该寺,交流佛教文化,增进彼此了解。修复后的鸡鸣寺幽净古朴,焕然一新。由鸡鸣寺路左侧循石级缓步而上,一座黄墙洞门迎面而立,洞门正中“古鸡鸣寺’,四个金字熠熠生辉,这就是鸡鸣寺山门。步入山门,左为施食台(志公台)。由施食台往前为弥勒殿,其上为大雄宝殿和观音楼,殿内供奉着两尊由泰国赠送的释迦牟尼和观音馏金铜坐像,并新塑了观音应身像32尊,供奉于殿内。大雄宝殿之东为凭虚阁遗址,西为塔院。塔院内全部用青石磨光雕花工艺,青石铺设地面,一座七层八面的药师佛塔拔地而起。此塔为1990年重新建造,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约44米,外观为九面,实为七级八面。斗拱重檐,铜刹筒瓦,在阳光照耀之下,塔刹金光溢射四方。塔身建有内梯外廊,宏丽壮观,映带霞辉。此塔被称为消灾延寿的药师佛塔,含国泰民安和为香客、游人消灾延寿的祝祷之意。宝塔南面正门上额题“药师佛塔”四个大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迹。北门门额上镌刻有“国泰民安”匾额,为南京市所题。塔内供奉有药师佛铜佛像一座,此像原供奉于北京雍和宫,12年由赵朴初向院提请、经周总理批准送给南京灵谷寺,灵谷寺维修时,将该佛像暂存市文管会,宝塔建成后,又从文管会迎奉于塔内。塔内每层中间还有四个佛龛,为明代金丝楠木雕,原为北京旧物,每个龛内供奉有一尊捕木的药师佛像。鸡鸣寺集山、水、林、寺于一体,环境十分幽雅。宝刹庄严,铜佛闪耀,寺内楼阁参差,殿宇辉煌,浮图耸空,香火缭绕,游客不绝。佛殿建筑精美佛像庄严;宏观则山明水秀寺优美浓荫碧翠留人步;登宏塔而俯瞰则群峰拱挹;烟岚蓊郁。东抗钟阜,西接北极,下瞰台城,俯临玄武,山色湖光,湖中枭雁,历历可数。每当春秋之交,仁立塔上,放目远眺,荷花万顷,红绿相间,如汉宫晚妆,美不胜收。每当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九日、九月十九日,即观音菩萨诞生、成道,出家纪念日,五、六万善男信女前来朝山敬香,人流如潮,幽净的寺院热闹非凡。
大千世界;
不二法门。
——佚名题鸡鸣寺
法心常现宝塔品;
空界似闻昙钵香。
——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题鸡鸣寺
问菩萨为何倒坐?
叹众生不肯回头。
——佚名题鸡鸣寺观音楼观音神龛楹
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早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也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年间重修,仅有房屋十余间,中间是小院,前面是正殿。至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趣的是,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神龛上的这副楹联道明原因。鸡鸣寺从今又称为观音阁、观音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又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
北望青山如岘首;
西来达摩尚嗣音。
——谭延闿题鸡鸣寺
忍片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佚名题鸡鸣寺
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
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
——佚名题鸡鸣寺景阳楼
观音楼左侧为豁蒙楼,楼甚轩敞。豁蒙楼东即为景阳楼,楼上有这副对联。这两座名楼为供人凭栏远眺之处,今已分别辟为茶座和素餐馆,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使游客得以一面品茗就餐,一面临窗赏景,情景至雅。
一楼高耸,有名流三字留题,偶来山顶听鸡鸣,好景当前,不让他扫叶幽栖,胜棋遗迹。
六代销沉,尽过客千秋凭吊,自古石头称虎踞,雄图未已,请看那台城废址,胭井枯泉。
——佚名题鸡鸣寺
有很多
你细细看
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十三世纪时,义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欧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於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於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於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於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汉朝-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於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於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用途,并於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练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风筝真正的考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候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候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格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